正在阅读: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艰难成长之路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感动天地 / 正文

情缘公社.pn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艰难成长之路

转载 2018/07/26 11:18:44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网络 作者:始兴生活网 24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 始兴生活网今天介绍一个关于一位留守儿童的艰难成长之路!望能减少像这样的遗憾。

李春宴曾经是一个留守儿童。事实上,她属于中国第一代长大了的留守儿童。正是这层经历令她的工作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说服力。

她出生于江西的一个山村里。因为毗邻广东,去珠三角一带打工就成了当时那个小山村里家家户户的共同选择。从她刚上小学的时候开始,父亲就开始出去打工了,给人做装修,半年一年才回来一次。这件事情多少造成了她成年后与父亲之间相对的疏离,但在当时对她的打击并不算太大。因为毕竟还有母亲。

她的母亲虽是农村妇女,没有读过几年书,但有着一个劳动者天然的勤俭、乐观与尊严。

留守儿童

“父亲出去打工以后,她是撑起一个家的人。她是一个很能折腾的人,永远闲不下来。她给人煮过饭、卖过水果、捡过废纸,凡是能赚点买菜钱的工作,她都做得开开心心、坦坦荡荡。在她看来,用劳动换取金钱,是一件很有尊严的事情。”

所以,就像大部分农村孩子一样,姐妹俩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起干农活。父亲不在家,孩子也是重要的劳动力。洗衣做饭、种地插秧收稻子,什么都要做。作为妹妹,她可以优先选择,但不能不做,也不能等着大人干完活来帮她。她必须独立完成这些。

“不客气地说,当时我们干活都是一把好手。记得有一年,我大概七八岁吧,夏天插秧到一半,我妈扭了腰,躺在床上起不来,亲戚们也要等到插完自己家的才能过来帮我们。于是,我和我姐就叫了一帮自己的同学,呼啦啦地就把自己家剩下的秧给插完了。”

“也许是通过这样的方式,父母让我从小就知道我必须为我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负责任,并且知道,我自己的事情必须由我自己来做,不可以等着别人来帮我。”

不过,到了初中,母亲也开始随父亲一起外出打工。姐姐在县城读书,隔半年才会回来一次。只有母亲每隔一两个月会回来一次。

那段时间里,她跟所有家人基本上就处于一种失联的状态。公用电话当然有,但很贵,不是一个山村小女孩的零用钱可以负担得起的。所以,每到周末回家,从学校走路回家要一个小时,那一个小时里,就始终处在一种忐忑之中。

“妈妈回来了吗?”

“妈妈回来了吗?”

那种七上八下的不安与急切,如今回想起来,仿佛就在昨日。

当然,更多的时候,她看到的不是母亲的身影,而是紧闭的门锁。受母亲的托付,隔壁大娘总会过来安慰她说:“你妈这周没回来,你就跟着我家一起吃饭、睡觉……”

“毫无例外,每一次,我都知道婶娘会说什么。每一次,她那句话还没说完,我的眼泪肯定已经下来了。”

“一次例外都没有。”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,“那种心情我很难形容。我也很倔。我绝对不跟婶娘他们一起吃饭。我一定是自己做饭,自己吃饭,自己洗衣服,自己收拾房间,自己睡觉。我想,我大概是想让父母知道,我能应付这一切。但同时也有一点想让他们知道,我很可怜。我想让他们感到内疚。”

尽管充满了分离、孤独和失落,但回望童年,李春宴仍然觉得,自己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。

“虽然父母不在身边,但安全感是足够的。我相信他们虽然暂时不在身边,但过段时间就会回来啊。而且,这种信任也是相互的。我的父母也非常相信我有足够的能力处理独自一人的生活。”

回想起来,小时候大部分愉快的回忆都与家乡的山野自然有关。在山里面砍柴火,顺便采野果;在河里洗衣服,顺便玩水;在田里采野菜,顺便挖个红薯吃……自然确实给了她许多美好的回忆,好像那时候吃的苦一点也不苦,反倒充满乐趣。

更难得的,是父母对两个女儿的教育上的开明和支持。“他们在我学习上给我的态度就是:你想读到哪我们都支持,只要靠你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就可以去读。”

所以,她心无旁骛地读书、考试,考上了大学本科,又如愿考上南方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。

“高考考得不好,报专业的时候也没有人可以指导,心里有些慌。不过,后来又考了研究生,因为想学点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。”对于求学中的挫折与艰难,她轻描淡写几句话就寥寥带过了。但过去几天的采访,已经让我意识到,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读到重点大学的研究生,而且,在毕业之后,不是以生存为第一,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觉得真正有意义的工作。这条逆境中的成长之路,走得绝不容易。

 

已有0人点赞

广告位招租8.png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