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阅读:【最美小城】始兴各地名趣闻(三)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始兴新闻 / 正文

情缘公社.pn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【最美小城】始兴各地名趣闻(三)

转载 张海明2020/12/24 10:30:34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微信公众号 作者: 14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请点击上面蓝字  关注我们

司前镇

司前在明洪武十五年(1382)清化巡捡司署设在现司前街的西南端,即街场前面,故名司前。民国2710月以后,黄沙圩的人逐渐迁移此地,日渐成街。初名“树挠街”,后改称为司前街。


   

江草

此片村,四面高山环抱,溪水绕村走,风景秀丽,古人赠诗两句:“江山千古秀,草木四时春”。故名“江草”。

茅舍

清光绪二年(1876),李姓“九高公”从隘子镇暖水村迁入此处,因建村时以树枝代木,以茅草代瓦,故曰:“竹林茅舍风光好”,故名“茅舍”。

百家房

1977年,陈姓由本镇中村移居此处,因住宅原是河口矿山职工宿舍,房屋共有十栋,每栋十间,合计一百间,座落在矿山脚下的拐弯角边,故称“百家房”,又俗称“倒湾角”。

下家曾

1955年,曾姓从隘子镇大竹园移居此处建村,因地势高低不平,高为上,低为下。村舍建在低处,又“单姓村”,故称“下家曾”。

桃村坝

在明正德年间(15061521),刘姓从英德黄岗迁入此地建村,因地处清化河北岸坝地,建村时户户都种有几棵桃村,故名“桃村坝”。

贵洞

在明万历二十年(1592),胡姓从江西全南县迁入此地,随后许、杨两姓,分别从本村许屋和杨屋移居此处。因村舍东西两侧群山环抱,中央盆地,平坦肥沃,十分可贵,取之“贵洞”。

背夫窝

1976年,刘姓从本村上围自然村移居此处,因村舍座落在山坡背后的荒坪,地形好似鸟窝,故名“背夫窝”。

内石山

在清乾隆年间(17361795),曾姓“石山公”,从隘子镇旱田围移居此处建村,因后人追根寻祖,以“石山公”命名,又因子孙后代分居村外,此村为内。故名“内石山”。

隘子镇

隘子在历史上称之清化,地处律水、石下两条溪流的汇集处。因此处南北有奇峰对峙而形成一处隘口,故取名“隘子”。


 

羊角山

明朝咸丰年间(18511861),李氏祖宗因避征兵,从沈所迁此定居。因地处深山密林,野鹿经常被人捕获,鹿角成为特产,故名“羊角山”。

暧水

明朝嘉靖七年(1528),李姓从福建迁此建村,因村舍座落在“溪河”两岸,又有“温泉”,故名“暖水”。

王种秋

1973年,王姓从坳背村移居此地,因村座落在“王种丘”地,又因“丘与秋”谐音,故称“王种秋”。

石湖角

1953年,谢姓从石背村移居此地。因村舍座落在背夫坑西岸,地下花岗石结构,附近村民在此办石场,久而久之成为许多石湖,故名“石湖角”。

月光围

清朝道光年间(18211850),何姓从城南新村迁入此地,因村舍似围楼式,大门楼面刻有彩色的月亮,故名“月光围”。

石头塘

唐贞观年间(627649),张姓从福建迁入此地,因村舍地处律水河岸,河中有块巨石挡水,形成一口大塘,故称“石头塘”。

蕉头窝

1953年,卢姓从石坪村移居此地。因村舍座落在半山腰的窝上,周围长有野芭蕉,故名“蕉头窝”。

排子

清朝光绪年间(18751908),杜、张等姓从沙桥和石头塘村移居此地。因村内建有围楼,又最早建村,故称“老围”,又因村舍改建,房屋以“一”字形排列整齐,改称“排子”。

满堂

明朝崇祯年间(16281644),官姓从千家镇(沙桥)迁入此地,因新建村舍,以“子孙满堂”故名“满堂”。

禾果坪

1938年,陈姓从风度移居此地。因村舍座落在荒坪中,取名“禾坪”,又因李姓先居此处有女无子,陈、李对亲,女为禾,男为果,故名“禾果坪。”

太平镇

清朝顺治八年(1651),墨江河道改经罗所,此处日渐成一大坝地,顺治十六年(1659)建回龙墟,与县中心坝相对,为繁荣太平,遂约定俗成太平墟。1929年,为适应县城改为太平镇。

天子地

明代曾姓从东湖坪迁居于此,魏姓从水南迁入,清朝中期万姓又从曲江大桥迁入。随后又有麦姓迁入,成为多姓杂居村。离此处不远的浈江南岸有一石洞,据传说曾为书房,人们称之为石书房。曾有一寡妇的儿子在此念书,这小孩每逢上学过江,有仙人护送他过江入学,很有天子仙气,后其母与万姓一家有积怨,便泄愤说:若我儿子中了状元就杀绝万家。天帝感到此人太凶狠就不扶他了,这小孩后来也就没有中状元。但此地由此而得了“天子地”的美名。

当吊排

1917年,周姓从沈所石下迁居于此,后有欧姓相继迁入。村聚落在小山咀上,四面山岭,自东向西呈不规则分布,形如酸涩藤—当吊,故名“当吊排”。

走马连

明朝万历七年(1579),饶姓从江口水口村迁居于此,后有朱姓迁入,据说村东侧山坡上有过驻军,经常跑马习武,故称“走马连”。

富村湾

明朝宣德年间(14261435),陈姓从九狮堂迁居于此,因位于清化河与罗坝河汇合口拐弯处,竹木排、船只往往在此靠岸,生意人往来多,带来该村经济发展,故名“富村湾”。

高椅坑

明朝隆庆三年(1569),陈姓从九狮堂迁居于此,因村背有座山形似椅状,故名“高椅坑”。

现柱门

明朝洪武年间(13741399),仲德公之子孙分居于此。因凌元驹文才出众,讲学球山,教有成龙者上百人,为报师恩,特设大厅门前两柱,故名“现柱门”。

东门街

明朝天顺四年(1460),县城筑土城墙,成化十一年(1475)更筑石砖城墙,设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城门,此街正对东城门,故名“东门街”。

斜潭

明朝永乐四年(1406),杨、何两姓先居于此,后有周、肖、曾、刘、阙、罗六姓相继迁入,成为多姓杂居村。因北侧有座悬崖峭壁的红石山,崖下浈江有一深潭,且河道90度角拐弯,地势险要,浈江往来船、排在此处常发生船翻人亡事故。民谣说:“不怕肥,不怕惊,就怕斜潭拐石岭”,故名“斜潭”。

车头坪

元末明初(1369),郑姓从城南良坝迁居于此,后有高、黄、钟三姓相继迁入,因村西侧原是块开阔地,据说,曾有驻军在此坪作停车和跑马场,有诗云:船车留满江崖,马头停歇草坪。故名“车头坪”。

沙帽岗

明朝景泰三年(1452),有一官员从此经过,放下一顶乌纱帽,后人取名为“沙帽岗”。

莲子头

明朝末年(16351643),钟姓从嘉街积善坊迁居于此。据说从前村前村后周围莲塘环绕,每到莲子成熟时节,各家到莲塘采莲子,故名“莲子头”。

苦竹湾

1936年,莫姓从茶坪村迁置浈江河畔湾角地,以为富足之地,因方言“富足”与“苦竹”谐音,亦因良田被河水冲掉,富变苦,变为“苦竹湾”。

竹园顶

1993年,该村建于浈江河畔,为抗洪保河堤保村庄,村中老者建议种竹,并自己挣钱买竹苗种竹,所以村边翠竹成荫,后人为纪念当年老者功德,把村名叫“竹园顶”。

澄地

1912年,林姓从上台迁于此地居住,因此地山高路陡,耕地甚缺,难以维持生活,村民为谋求生计,在附近山岭寻地开垦,故称“寻地”,因“寻”与“澄”方音相同,慢慢称为澄地。

马眼

清乾隆已亥年(1779),赖姓从罗围迁居于此,后有林、郑、冯、李、邹等姓分别从他地迁居于村,成为多姓杂居村。因村后园岭似马头,园岭下的花树园似马身,整个地形犹如骏马奔驰在浈江河畔,故名“马眼”。

营下

明朝嘉靖二十五年(1546),邓姓从福建上杭瓦子街迁居于此,其长女招铙姓入门为婿,饶姓人口发展赢了邓姓,故名“赢下”,因“赢”与“营”同音,改称营下。

花园龙

清朝乾隆十五年(1750)林姓从上台迁居于此,因村两面依山,胜似卧龙,而山边一年四季花卉争艳犹如花园,故名“花园龙”。

岩下

清朝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朱姓从大屋家分居于此。因村北有个名曰“娘娘岩”的岩洞,且离村庄不远,人们每逢三月三日都携男带女到岩洞求神拜佛,以求平安,故名“岩下”。

龙见

清朝乾隆已亥年(1779),朱姓从岩下迁居于此。因村前有条起伏不平、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,酷似狂龙起舞,故名“龙见”。

黄沙

清天命元年(1616),莫姓从福建上杭瓦子街迁此置居,全村仅为莫姓。因村的对门岭,其岗顶如龟背伏,表层是黄泥沙土,以此得名“黄沙”。

观坑水

明永乐年间(14031422),廖姓居先于此,约明末清初,廖姓外迁他处后,谢、邓、曾、莫等姓从外地随之迁此居住。原名“官亨水”,考查记载:有一官员到此,登上山墩观察地势时题词:“官亨观水、观善恶,保世保民保丰收”。于1912年改名为“观坑水”。

牛尾冲

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),莫姓从黄沙迁居住,村民仅为莫姓。因村前有座山岭,形状酷似一只奔跑的牛,其中有一山峰像条牛尾巴竖起,而村舍又座落在此峰下面,得名“牛尾冲”。

旱冲

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李姓从卷垇迁此居住。因村建在高朗的山坡上,山溪水流量小,食用和灌溉用水不足,而得此名,故名“旱冲”。

川龙夫

清道光二十九年(1849),钟姓从石俚坝村迁此居住,原名“观音村”,因有地下水穿村而过,人们认为是龙道,于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改为“川龙夫”。

卷垇

明末清初(16161636),李姓从武岗石围村迁此居住,因村右侧溪边筑起一条水卷,引水入田,故而得名“卷垇”。

杨梅冲

清光绪年间(18751908),朱姓从大坑村迁此居住,因村周围山岭杨梅树成片,盛产杨梅果,故名“杨梅冲”。

中洞

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),郑姓从宝峰曾洞村迁居于此。地处四周山岭,中间代谷,有成片梯田,房屋建在田洞中心,故名“中洞”。

上九坪

清咸丰年间(18511861),伍姓从花山侧凤村迁此居住,村聚落在一座高山的第九级小平地上。因村庄建在第九个(按山势由低到高)小平地上,故名“上九坪”。

深渡水镇

明朝年间靠河边建有咸宁阁墟,来往路人都必经之渡口。因渡口水深数丈,故名“深渡水”


 

凉口

相传始建于四百年前,张姓从乌石下迁入。村聚落在良源河与清化河汇合处的山坡上。因村前有一狭谷,进出清化的唯一道口,风大且凉,故名“凉口”。

合水

明万历十七年(1589),赵、邓、盘、陈、晁等姓,均由福建迁居于此。因三条河水经此汇合,故名“夹水”。1988年乡改村时,认为“夹”与“合”意思一样,便改为“合水”。

烫斗

村聚落在合水的东面,村四面环山,山下有一坪地,似一口塘,原称“塘斗”,后称“烫斗”。

冷水迳

村聚落在冷水迳清化河南岸,与北面始司公路一河相隔,东面是上迳上小河,西面是长梅小河,村北临清化河,南面高山,原称“三水”,又称“食竹坝”。邱姓祖先居。何姓从何地迁于此,(暂无考证)。坳背村对面是冷水迳,又因东西两水特别冷,故名“泠水迳”。

禾花塘

明万历十七年(1589),邱姓从翁源县坝子迁于此地。传说因村前有一口山塘,每年禾花盛开季节,都有很多禾花鱼沿水圳拥入塘内,因而塘多产禾花鱼而得名。

荒洞

明末是马姓居此,后全迁走,现居住瑶民。由于村舍座落在两边山脚下,中间一条小坑,山高日照短,气温偏低,坑内杂草丛生,恰似洞,故名“茺洞”。

明天请继续关注

(马市镇、沈所镇)

已有0人点赞

广告位招租8.png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