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阅读:【最美小城】始兴各地名趣闻(五)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始兴新闻 / 正文

情缘公社.pn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【最美小城】始兴各地名趣闻(五)

转载 张海明2020/12/24 10:30:36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微信公众号 作者: 7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请点击上面蓝字  关注我们

城南镇

城南:19618月始兴人民公社以墨江河为界分为两个公社,城南座落在墨江河以南,也是县城之南,故名“城南”。

    

周所圩

因村西则有一座“清凉山寺”。寺内院有明代隆庆年间寨头村张紫岩建的七层六角宝塔。因周所圩原为官坝坪,为明代前期军屯卫所,且周姓多,故在清朝咸丰二年(1852)改名“周所圩”。

果树

清光绪二年(1876),李姓择居于河边大坝上,以养鸭为业。因经常遭洪水淹浸,又转迁于靠南边的园土墩上定居,其土墩园形似果状,故名“果树”。

水田坝

清雍正十年(1732),徐姓从下南圹迁此定居,原名“交叉村”,因河道变迁,村址移至田寮。后人口发展分居上门坝上,下门田上,亦有在圳背建宅。因近水近田近坝,故名“水田坝”。

保营

村聚落在原野上,相传古时有七个神仙(财神)路经此地时,曾在此住过,后住北而去。牛头陂邓姓认为神仙往过之地定是宝地,便迁居此地,后称“七宝营”。因“宝”与“保”谐音,故得名“保营”。

水村

村聚落在墨江河南岸,水村原名为许村。初居有许姓、吴姓。明末清初,梁姓从顺德迁居城郊许塘,兄弟分居迁于此。后许、吴两姓迁走,成了梁姓单姓村。因地处低洼,如似水中之鹅,故取名“水村”。

良坝

村舍建在墨江河南岸,元末明初,郑氏祖宗郑洲祥(良富)从福建迁于荒坝立宅,在建宅时,泥水工匠发现坝中有一支尺,便取名“量坝”。因“良”与“量”谐音,“良”字较雅,故更名“良坝”。

大井头

原名为越村,南朝梁谭云封“云旗将军”驻任始兴太守,致仕后择居本邑。后有袁、吴、谢、肖、何、李、钟等姓居此,钟姓从福建闽汀迁入。各姓都有水井,以村头谢家水井为大,且水质佳,故名“大井头”。

罗坝镇

罗坝:宋朝熙宁年间(约1068),始称溯源里,因每隔三年都暴发一次大洪水,河水瀑涨急流潆洄,有溯水反源之说,故称溯源。清咸丰四年(1854)设溯源乡,民国29年实施新县制,改名为罗坝乡,因地形四面山峦重叠,山环水绕,当中一块小盆地,形似“箩筐”改称“罗坝”。


打排坝

1946年,赵、二姓从曲江灵溪迁居此地。山沟一小溪沿山脚穿流。因村民砍伐毛竹整扎成排流入小溪,遇水涨冲击,竹排多被冲散流失,故得名“打排坝”。

磨刀坑

1978年,赵姓见其山岭面积广阔,林木郁郁葱葱,土地肥沃,便由大安移居此地。因山沟乱石成堆,石块平滑且是磨刀的上乘石料,方圆群众都到此拣石磨刀,日久俗称“磨刀坑”。

水坑

明成化十八年(1482),李姓自英公从清澄江潭坑迁入此地定居,村后高山矗立,翠竹挺拔,村前流水潺潺,河岸两旁高山相对,似水中之城,原称“水城”后因村庄扩建于上黄坑坑口,又称“水坑”。

粮油湾

1965年,陈姓从鹿湖村迁此置居,村前朝都亨河拐湾处,村后一片良田,村民为盼望住入新居后,粮油丰足,取名“粮有湾”,后感“有”改为“油”更雅,更改为“粮油湾”。

鹿湖

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),陈姓从江西苦瓜营迁此置居。地势四周高山环抱,森林茂盛,绿草盖地,似口大湖,故名“绿湖”,因“鹿”与“绿”谐音,后称“鹿湖”。

王田迳

清咸丰四年(1855),王姓从江西龙南县石门楼乡电灯下村迁此定居。此处山岭盛长黄藤,高山夹谷有溪迳,俗称黄藤迳,建村居住后,王姓更名为“王田迳”。

淋头

明嘉靖六年(1527),刘姓从福建澄洲府上杭县迁入此地,在搬家之日,全部家私被褥被雨淋湿,家人全身湿透,长辈鼓励子孙,水淋头也得鼓劲干,村舍建造好后,取名“淋头”。

东富

明正统年间(14361449),钟姓从福建瓦子街迁入此地定居,因村庄座西向东,门开迎日出,天赐之福,早日成富翁,取名“东富”。

垅底

清光绪十三年(1887),曾姓从福建瓦子街迁入此地定居,因地下钨矿丰富,曾大量开采,挖有很多窿洞,故称“垅底”。

田山

1955年,陈姓从横龙村迁于此地定居,后余姓也从横龙迁入。因屋似虎形,又似狮形,虎需山,狮需坪地,田可为坪,这样虎有藏身,狮可起舞,故名“田山”。

彩凤

19901993年,陈姓从大岭头村分居迁于此地,传说此村与江西交界处有山鸡精,常闹得山崩地裂,因山鸡羽毛艳丽,五彩缤纷,尤如彩凤,故名“彩凤”。


已有0人点赞

广告位招租8.png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